草甘膦由孟山都公司的化學家約翰弗朗茨在1970年發現,其除草性質是1971年由貝爾德發現,經孟山都公司開發生產,是一種非選擇性滅生除草劑,植物吸收后進入生長旺盛的部位,通過阻斷氨基酸的合成,從而殺死雜草。
草甘膦具有高效、低毒、廣譜滅生性等優點,到上世紀8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除草劑的重要品種,在全球除草劑市場中占比約48%,是占比的除草劑化學農藥品種,主要用于轉基因作物如大豆、玉米和棉花。世界人口和糧食需求不斷增加,生物基燃料也需要消耗大量糧食,如玉米、大豆等,全球對農藥的剛性需求不變,據預測,到2019年全球除草劑銷售額將達到299.76億美元,草甘膦占據除草劑的半壁江山,其當前行業市值達到60億美元,預計全球草甘膦市場有望于2019年達到87.9億美元,年復合增長率達7.2%。
1下游轉基因作物,需求剛性
草甘膦主要應用于轉基因作物,從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期間全球轉基因作物累計種植面積達到空前的20億公頃,相當于大陸總面積(9.56億公頃)或美國總面積(9.37億公頃)的2倍。這累計的20億公頃包括:10億公頃轉基因大豆、6億公頃轉基因玉米、3億公頃轉基因棉花和1億公頃轉基因油菜。美國和南美市場(主要為阿根廷和巴西)是抗草甘膦作物的主要種植國家,近年來抗草甘膦的轉基因大豆和爾玉米滲透率穩步上揚。其中美國抗草甘膦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滲透率已經超過90%,巴西、阿根廷抗草甘膦大豆種植面積滲透率均在90%以上,草甘膦終端轉基因作物需求相對剛性。
我國生產的草甘膦90%以上用于出口,而草甘膦也已成為我國農藥出口量以及出口金額均的一個品種。歷史上受海外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影響,我國草甘膦出口量一度增長迅速,2014、2015年出現負增長,主要原因是2014年受北美地區干旱影響,當地草甘膦用藥量下降,而2015年則是受草甘膦致癌傳聞以及國外草甘膦擴產影響。進入2016年,轉基因種植面積重新恢復增長,草甘膦出口開始強勢復蘇,2016全年我國草甘膦累計出口量同比增長16.82%,3~9月單月出口量均創下或逼近近六年新高。進入2017年,轉基因種子銷售額增速加快,預計2017、2018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仍將保持穩定增速甚至有所加快,對應的草甘膦的下游需求2018年將穩中有增。...[查看詳細]